所以大明立國百餘年來,除了太祖和成祖主動對外作戰時期外,宣府一直都是飽受戰亂荼毒的最前沿。
……
一騎東來,灑落身後滾滾黃塵。
不知跑了多少里路,馬兒的腿已發軟,馬嘴冒著白沫兒,馬上騎士身子半趴在馬背上搖搖晃晃,他的背後肩胛處插著一支箭,不知怎樣的精神信念支撐著他,競一直沒有倒下去。
宣府的城門遙遙在望,疲倦至極的騎士終於露出一絲欣然的笑容,馬兒彷彿也用盡了最後一絲力氣,踉蹌幾下後重重撲倒在地。
守城的軍士見來人只有一人一馬,於是趕緊上前察看。
走近騎士,發覺他已奄奄一息,眼神渙散無光,嘴唇乾裂如樹皮,口中卻在無神地喃喃低語。
「遼東,遼東李杲……作亂,舉兵欲殺欽差……」
軍士湊近仔細聽完,不由大驚失色,急忙探手解下騎士背後的紅翎匣盒,驗過匣盒上的紅漆後,一名總旗匆匆吩咐道:「快,快將匣子送至張總兵。」
「可……總兵大人昨日離城巡視長城,御史監軍史大人也跟著去了,城中大小官吏並無調兵之權呀。」
總旗想了想,道:「半月前,三邊總制楊一清大人不是親自來宣府與張總兵商討修繕長城一事嗎?他可還在城中?」
「好像是在的……」
總旗官位雖小。卻對朝廷官制頗為熟稔,於是道:「楊大人雖實授三邊總制,但他還掛著左副都御史的銜,目前宣府城中,就數楊大人的官兒最大,這個匣子趕緊送到楊大人處,由他來定奪。」
「是!」
……
總旗的判斷給秦堪爭取了時間。
半個時辰後,宣府城中傳來隆隆擊鼓聲。
楊一清接到急報後沒有矯情,毅然接手了宣府軍務,下令擊鼓聚將,集結兵馬。
文官統兵權,武將只廝殺,這是大明軍制的規矩,楊一清多年來在邊鎮發展馬政,抗擊韃靼,修繕長城,以文官之身而行武將之事,多年來早已贏得諸多邊鎮將軍的真心敬佩。
接手兵權很順利,一則楊一清佔了人和之利,二則秦堪的欽差身份也起到了作用,三則遼東總兵官李杲欲舉兵作亂一事也引起了邊鎮武將們極大的震撼,如此大事誰也不敢推諉怠慢,有一個文官領頭帶著他們,是勝是敗也不關武將們的事了。
宣府是邊鎮重地,楊一清不敢輕舉妄動,留下大部分軍隊駐守城池,派出信使八百里急報京師,最後領著兩萬人馬匆匆出城往東而去。
秦堪的一封急信,令平靜的大明諸邊鎮動盪起來。
第324章 正面接敵
行軍十日,放眼望去儘是無垠的茫茫草原,如大海一般辨不清方向,有經驗的蒙古人如同腦子裡裝了指南針似的,對方向的把握非常準確。
草原不僅僅只是看似賞心悅目的青草白雲,事實上草原絕沒有秦堪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時已十月,漸入寒冬,青草早已變成了枯草,而且有的地方光禿禿的,那是被遊牧小部落的牛羊啃吃之後的痕跡,每到冬季時,牧民們臉上便漸漸失去了光彩。
沒了青草,草原便供養不起太多的牛羊,只能分批次的將牛羊大批宰殺,而且受飢餓的不僅是牛羊,當牛羊不再肥碩之時,便意味著牧民們的日子不好過了,一個部落不可能靠這點有限的牛羊肉熬過冬天,於是牛羊漸少的同時,很多蒙古部落的人也不得不餓死一批。
所以草原上的蒙古部落是對自然界優勝劣汰法則執行得最直接最徹底的群體,食物和生活資源的嚴重缺乏,使得他們不得不學會殘忍。僅有的一份食物,年老的要讓給年壯的,年壯的再讓給年幼的,這絕不是什麼尊老愛幼,而是個人對部落對家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