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間的傳播,因此他開始主張改造語言文字的革命,以利於文化普及,這就是“文界革命”。針對當時中國上層社會和文人中間文言文流行的現狀,梁啟超提出“今宜用俚語,廣著群書”,以此開啟民眾思想智力。
梁啟超在著文時,有意採用俗語寫作,一掃古板、僵化的文言之風。他的文章通俗易懂、雅俗共賞,文筆生動、活潑、新鮮,條理明晰,“縱筆所至不檢束”,筆鋒感情充溢,被當時人稱之為“新文體”。新文體的流行,為後來的白話文運動開啟了大局面。
梁啟超發起的“小說界革命”,徹底改變了小說在歷史上所處的尷尬地位。1902年,梁啟超創辦了中國第一份專門刊登小說的雜誌《新小說》,他不僅完善小說理論和開闢小說陣地,而且還翻譯、創作了大量的優秀小說,如《佳人奇遇記》、《義大利十五豪傑傳》、《新中國未來記》等。
1899年,梁啟超首次提出了“詩界革命”的主張。他提出新詩要有新意境、新語句,注重“新意境”與“舊風格”的結合。在《飲冰室詩話》中,他進一步闡述了“詩界革命”的理論。
梁啟超提出的“小說界革命”和“詩界革命”,大大提高了文學在社會中的地位,小說和詩歌也因此擁有了神奇的魔力,在社會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力。
梁啟超曾提出了一攬子的革命主張,比如戲劇革命、道德革命、提倡解放思想,倡導婦女解放、一夫一妻、不纏足、反對狹隘的民族復仇主義,提倡政治革命替代種族革命等等。
梁啟超最早提出“中華民族”這一概念,被認為是近代民族主義的奠基人之一。
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從亞里斯多德到霍布斯、孟德斯鳩、盧梭以及近代日本的法學家、政治家的學術、思想、觀點都進行了系統的介紹和點評,大力宣傳人人平等、三權分立等近代憲政理論。他連續發表《各國立憲史論》,宣傳、剖析立憲政體,解釋國會、內閣等近代民主政治術語,“使一國中大多數人知立憲,希望立憲,且相率以求立憲”。
梁啟超是第一個在著作中提到馬克思的中國人。1902年,梁啟超以“中國之新民”的筆名撰寫《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一文,他在文中提到的“麥喀士”即馬克思。
梁啟超向國人介紹宣傳了托爾斯泰、哥白尼、瓦特、笛卡爾等諸多文化、科學領域的西方名人,使當時的國人得以初步系統的瞭解西方文化。
梁啟超的文章影響了一代中國人。革命派中不少人正是藉助梁啟超的“啟蒙”,才開始接觸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一些革命派人士在著文鼓吹革命時,甚至大段大段地抄錄梁啟超的文章,比如鄒容的《革命軍》。
少年毛澤東深受梁啟超的影響,16歲時,毛澤東開始讀到《新民叢報》,“讀了又讀,直到可以背出來。”他就讀湖南第一師範初期,時常模仿梁啟超的新文體風格,並效仿梁自號任公,為自己起名子任。1911年春天,18歲的毛澤東將他所描繪的未來中國政治藍圖貼在湖南長沙一所學校的牆上,在毛的這張藍圖中,孫中山將成為新中國的總統,康有為擔任首相,梁啟超則是外交部長。
後來,李大釗、毛澤東分別在北京、長沙建立學會,分別以“少年中國”、“新民”命名。
梁啟超是周恩來青少年時期“久敬仰之人”,1918年1月23日,周恩來在日記中提到梁啟超的詩句:“男兒三十無奇功,誓把區區七尺還天公”,並在日記中記載:“晚讀《飲冰室文集》,重有感……又拿起梁任公的文集來看,念道‘十年以後當思我,舉國如狂欲語誰;世界無窮願無盡,海天遼闊立多時’幾句詩,我的眼淚快下來。忽然又想到任公做這詩的時候,不過二十七八歲,我如今已痴長十九歲,一事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