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病人也不盡相同。
迪埃瑞西:不錯,相同只在共同患病者起初的那一刻的狀態,而不在其各自未來的恢復過程中。換句話說,當我們不考慮導致其未來變化的動機時,任何同類病人之間都沒什麼不同,但實際上這只是假設,動機總是會不時地出現,但並非處處展現。
索瑞亞:那麼,導致病者之間不同的動機是什麼呢?
迪埃瑞西:感冒者若想好轉,必須經歷一個發汗的過程,或是由其身體自發地引起,或者經由醫者的藥物引導,無論怎樣發汗才是使病者脫離起初患病那一刻狀態的動機。而那些失去這一動機的病者,將一直處於起初那一刻的狀態中,直到動機的來臨才會有所轉機。
索瑞亞:的確是這樣。
迪埃瑞西:請回想剛才的話。我們是否可以說,是由於動機的缺失,導致了病者與轉機之間的分離、不關聯?
索瑞亞:可以。
迪埃瑞西:由於動機的充足依據,使病者擺脫這種分離,趨向健康。儘管他仍是病人,但又不等於純粹的病人,是這樣嗎?
索瑞亞:是的。
迪埃瑞西:那麼,無並非僅僅是無物存在,而可能是動機的缺失導致的分離,所以它也就不侷限於那種空洞的無,而是一種潛在的有,它構成了使動機發揮作用的對立狀態,從而使兩相對立者能夠達成一種對分離狀態進行逃離的趨向,也就是一種使潛在的有在與動機的結合中達到現實狀態的因果作用。這在病人的因發汗而轉好的過程中完整的體現了。
索瑞亞:正是。
迪埃瑞西:那麼,我們可以說,動的無知並不是純粹無知所屬的那種無,因為動機使之從潛在脫離了分離狀態,從空虛中邁向了現實狀態。從而它有一種由疾病朝向健康的趨勢,因為我們說過無知猶如某種病。
索瑞亞:不錯。
迪埃瑞西:靜的無知就是真實的無,而動的無知猶如病者獲得動機的那時刻一樣,在逃離無的起點上,但它畢竟面向了有。動的無知屬於潛在的有。
索瑞亞:我明白了。那麼動機是從哪來的呢?動的無知其動機是從哪來的?既然是兩對立者的結合,那麼它似乎來自於與己不同的另一方。
迪埃瑞西:一方面是由於,就現實而言無物可以脫離動機。然而就具體而言,還是在於你能覺察到內心的困惑,所以你內心的懷疑使你摒棄了靜的無知,站在了革新的起點上。所以,懷疑引起的困惑不但不是求知的阻礙,恰恰是遠離無知的動力。
索瑞亞:困惑竟是帶我遠離無知的引導?但我怎麼沒發覺它讓我擺脫了困境呢?
迪埃瑞西:你的困境不在於是否有困惑,而在於在困惑的迷霧中找不到求索的方向。
因為當你的理智習慣了正面的充沛的滿足時,總以知識的量化為順境,迴避缺失的苦惱。但與此同時,自由探索的本能也在逐漸退化。這猶如,當人適應了以人為本的社會生活後,再難找回到自然中求生的本能了。
索瑞亞:懷疑是我的本能麼?它好像在逐漸退出心靈的領域。
迪埃瑞西:所以,當你感受不到逃出迷霧的能力時,你就從對客體的困惑轉移到了對自身的困惑,從而你在內外的雙重迷霧中東衝西撞,在重重失敗後茫然無措。
總之,你的困惑在於,在懷疑中面向了更多的懷疑。
索瑞亞:不錯。懷疑是我的困惑的解放者,竟同時也是困境的締造者。它總是把我帶向更莫測的迷霧。
迪埃瑞西:你厭惡迷茫,喜好滿足。所以,當你忠實於知識的充沛之時,也正是在為心靈選擇一個表面上信得過的主人,而這種選擇是以排斥內心的空虛痛苦為尺度的。
索瑞亞:我不知是否應拋棄這單純的“好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