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嫁給他,就不對;要是確實很好,孔子稱讚他不全面,也不對。如果孔子像把侄女嫁給南容時說的那樣:“國家有道的時候,他能做官;國家無道的時候,能免遭刑罰。”這就是全面稱讚了。
【原文】
28。12子謂子貢曰(1):“汝與回也孰愈(2)?”曰:“賜也何敢望回(3)?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汝俱不如也(4)。”是賢顏淵,試以問子貢也。
【註釋】
(1)子貢:即端木賜。
(2)愈:勝過。
(3)望:通“方”,比較。
(4)吾與汝俱不如也:《論語·公冶長》:“吾與女弗如也”。但《後漢書·橋玄傳》李注引《論語》作“吾與女俱不如也”,與王充引文正合。以上事參見《論語·公冶長》。
【譯文】
孔子對子貢說:“你跟顏回哪個強些?”子貢回答說:“我怎麼敢和顏回比呢?顏回聽到一件事就能推知十件事,我聽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二件事。”孔子說:“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這是孔子認為顏淵賢能,以此來試探子貢的。
【原文】
28·13問曰:孔子所以教者,禮讓也。子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1)”,孔子非之。使子貢實愈顏淵,孔子問之,猶曰不如;使實不及,亦曰不如。非失對欺師,禮讓之言宜謙卑也。今孔子出言,欲何趣哉(2)?使孔子知顏淵愈子貢,則不須問子貢。使孔子實不知,以問子貢,子貢謙讓,亦不能知。使孔子徒欲表善顏淵,稱顏淵賢,門人莫及,於名多矣,何須問於子貢?子曰:“賢哉,回也(3)!”又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4)。”又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5)。”三章皆直稱(6),不以他人激(7),至是一章(8),獨以子貢激之,何哉?
【註釋】
(1)引文參見《論語·先進》。
(2)趣:趣向,傾向。這裡是目的的意思。
(3)引文參見《論語·雍也》。
(4)引文參見《論語·為政》。
(5)三:古文中“三”常表示多數。引文參見《論語·雍也》。
(6)章:章節。三章:指上面三句話在《論語》中的三個章節。
(7)激:激發,激揚。這裡是抬高的意思。
(8)一章:指上文引“子謂子貢曰”的《論語·公冶長》章。
【譯文】
請問:孔子用來教導學生的是禮讓。子路有志於“用禮讓來治理國家,由於他說話不謙虛”,孔子就認為不對。假使子貢確實強過顏淵,孔子問他,他還得說不如;假使實在不及顏淵,也要說不如。這並不是胡亂回答來欺騙老師,而是按禮讓的說法應該謙虛。如今孔子說那番話,想達到什麼目的呢?假使孔子知道顏淵強過子貢,那就不必問子貢。假使孔子確實不知道而問子貢,子貢一謙虛,也不可能知道。假使孔子只是想表揚讚美一下顏淵,稱讚顏淵賢能,沒有學生趕得上他,那名目多得很,何必去問子貢呢?孔子就說過:“賢能啊,顏回!”又說過:“我整天跟顏回講學,他從來不反問,好像很笨。”還說過:“顏回這個人,他的思想能長期不違反仁。”這三章中都是直接稱讚,沒有透過旁人來抬高他,但到這一章,偏偏要用子貢來抬高他,是為什麼呢?
【原文】
28·14或曰:“欲抑子貢也。當此之時,子貢之名凌顏淵之上,孔子恐子貢志驕意溢,故抑之也。”夫名在顏淵之上,當時所為,非子貢求勝之也。實子貢之知何如哉?使顏淵才在己上,己自服之,不須抑也;使子貢不能自知,孔子雖言,將謂孔子徒欲抑己。由此言之,問與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