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教導中下根的人,就會阻礙他人的進修。為什麼呢?因為中下根人必定認為“念念在淨土”這個法太高,於是自認卑劣難以企及,不肯用功修持啊!
又此唸佛雖屬意識,而諸識鹹具。不觀上文都攝六根乎。六根既攝,則六識將何為乎。即轉送含藏者,亦唯此事而已。
又者,唸佛雖然屬於意識作用,而八識全具。沒看上文所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嗎?六根既然收攝,那六識還會做什麼呢?就是第七轉識、第八含藏識,也唯有唸佛這一件事了啊!
刀砍不入一段,原無可疑。以閣下將自力他力,禪宗淨宗之界限未分,致成一大疑團耳。
“刀砍不入”一段文,原本沒有什麼可疑。因為閣下您將自力、他力,禪宗、淨宗的界限沒有分清楚,導致成為一大疑團罷了。
唸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淨土耳。今既不發願,亦豈有信(有真信者,必有切願)。信願全無,但唸佛名,仍屬自力。以無信願,故不能與彌陀宏誓,感應道交。若見思惑盡,或可往生。若全未斷,及斷未淨盡,則業根尚在,何能即出輪迴。
唸佛一法是仰仗佛力出離三界,往生淨土。現在既然不發願,哪能說有信心呢(有真實信心的人,必定有深切的願)?信願完全沒有,只是唸佛的名號,仍然屬於自力。因為沒有信願,所以不能和彌陀宏誓願力感應道交。假如見惑、思惑已經斷盡,或許可以往生。假如沒有全部斷盡,或者斷得不徹底,那麼業根依然存在,哪能當生出離輪迴呢?
五祖戒,草堂青等,即是確證。須知去卻信願唸佛,與宗家之參究無異。若得往生,則因果不相符契矣。蕅益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鐵案也。
五祖戒禪師後世為蘇東坡、草堂青禪師後世為曾魯公等,就是確證。應該知道捨去信願而唸佛,這與禪宗的參究沒有區別。如果這樣也能往生,那就因果不相符合了。蕅益大師說:“能不能往生西方,全憑信願的有無;品位高下,全是因為持名的深淺。”這是千古不變易的定論啊。
經雲一心不亂,遠承前文依正功德,即是教令生信。近承上文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即是教令發願。
《阿彌陀經》說:“一心不亂”,這是遠承前面經文的依正功德(寶池德水等),就是教令我們生起信心。近承上面經文“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就是教令我們發願。
又況下文勸信勸願,不一而足。閣下截斷前文,止執一句,故有不貴發願之疑。又以無信願之一心,與有信願之一心,敵體同觀,故有刀砍不入,豈非純一,何以無願不得往生之疑。
又何況下面經文,勸信勸願,不一而足。閣下截斷前面經文,只執著一句“一心不亂”,所以有不注重發願求生的懷疑。又將沒有信願的一心不亂,與有信願的一心不亂,平等的看待,所以有“刀砍不入,豈非純一,何以無願不得往生”的疑問。
又唸佛之外,第二念,夾雜,難以列舉。舉其正者,如求大徹大悟,得大總持等。非指發願為第二念,為夾雜也。須知淨土一法,以信願行三法為宗。行如車牛,願如御者,信如前導。導與御者,正成就其車牛之進趣耳。是以朝暮必須向佛發願。
又者,唸佛之外,有第二念、夾雜間斷等問題,難以列舉。舉出其中正確的來說,例如求大徹大悟,得大總持等等是第二念。不是指發願求生為第二念,為夾雜。必須知道淨土一法,以信、願、行三法為宗旨。“行”如同車牛,“願”如駕車的人,“信”如前導。嚮導與駕車人,正是成就這個車牛的前進趨向啊!所以早晚必須向佛發願。
又不念佛時,亦不可泥。縱令一念萬年,不妨日有起止。若謂有不念時,有發願時,便成間斷夾雜,便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