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的《大灌頂神咒經》,第十二卷《灌頂章句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有八大菩薩的名號。
唐義淨所譯之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有說咒一段文,凡四百二十八字。三經實本一經,以流通已久,致貝葉脫簡,各據所得之梵本以譯耳。而藥師如來拯拔初機,咒力居多。
唐義淨三藏法師所翻譯的《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有說咒的一段經文,一共四百二十八字。三部經實際是源自一部經,因為流通很久,導致貝葉脫漏,各自根據所得的梵本來加以翻譯罷了。而藥師如來拯拔初學之人,咒語之力較多。
以故前人取帛屍譯本八菩薩名,義淨譯本說咒一段添之,令文義周足。而藥師如來救度眾生之心,亦無遺憾。
所以前人取帛屍梨蜜法師譯本中八大菩薩的名號,義淨三藏法師譯本中說咒一段,新增進去,令整部經,文義具足。而藥師如來救度眾生之心,也沒有遺憾了。
亦如法華之普門品重頌,華嚴之普賢行願品。合之則稱悅佛心,離之則有闕化導。況此經此咒,舉世受持。若不添入,則誦經者不蒙密咒利益,持咒者不知出自何經。
也如同《法華經》普門品的重頌,《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集合起來,就稱合佛心,令諸佛歡喜,分離開來,就有失化導。何況藥師經,藥師咒,天下人都在受持。如果不添入進去,那麼誦經的人,不蒙受密咒的利益,持咒的人,也不知道出自哪部經。
前人此舉,可謂契理契機。故數百年來,依之流通。張瑞曾居士,發心重刻。恐少知見者謂與藏本不同,致生疑慮。因略述源委,以期共知所以耳。
前人的這個舉動,可說是上契佛理,下契眾機。所以幾百年來,都依著這個版本流通。張瑞曾居士,發心重刻。恐怕少知少見的人,認為與大藏經中的本子不相同,導致生起疑慮。因此大略敘述其中的源委,希望大家都知道其中的所以然罷了。修正管理寺廟條例並護教文稿序
佛法者,心法也。此之心法,乃十法界之根本。不明此法,非但無由親證本有真如佛性,即世間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道,亦不能究竟圓滿。
佛法,就是心法。這個心法,是十法界的根本。不明白這個心法,不但沒辦法親證本有的真如佛性,即使是世間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也不能夠究竟圓滿。
何以故。以未得根本,唯事所發之跡象故。是以古今來凡立大功,建大業,輝煌宇宙者,多由學佛得力而來。
為什麼呢?因為沒有得到根本,只是(依據)事件所顯發出來的跡象而已。所以,古往今來,凡是建立大功大業,功績輝煌宇宙的人,大多是由學佛得力而來的。
即宋之周程張朱,發明聖學心法,亦曾取資於佛學。但其門庭知見過甚,不唯不事表彰,反從而闢駁之。則於誠意正心之道,殊為欠缺,可嘆也。
即使是宋朝的周敦頤、二程( 程顥和程頤 ) 、張載、朱熹,闡發顯明聖學心法,也曾經從佛學中取得助益。但是因他們門派的知見太深,不僅不從事表彰,反而加以闢駁佛學。這對於誠意正心的聖人之道,實在是有所欠缺,可嘆啊!
此法雖人人本具,若未聞佛說,則珠在衣裡,莫由自知。是以一切諸佛,莫不以流通法道為囑。
此心法雖然人人本來具有,如果沒有聽到佛說,那麼還是寶珠在衣服裡,自己沒有辦法知道。所以一切諸佛,全都以流通法道為囑咐。
流通之法,最初須以建立塔廟,印造經像為始。以若無塔廟經像,則無由奉尊儀而修淨行,闡佛道以導群迷。而一切含識,俱無由瞻禮聖容,培植善根。聞法修持,開發心地也。
流通佛法的方法,最初必須以建立塔廟,印造經像作為開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