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名文躲在人堆裡,眼見陳恪對他的告示不以為意,說句玩笑話轉身要走,不禁著急了。
他費了這麼多心思,想出告示這個方法,本想聽陳恪解釋一番。
他想透過陳恪的解釋來找到漏洞,再以官帽子將陳恪釘在仗勢欺人的十字架上。
他的計劃很好,卻見陳恪不以為意,解釋都不解釋一聲就要離開,心急之下就一定要走出來了。
他發現一件事,大家對這張告示都不以為意,僅是作為一件趣聞來說。
可他不是來聽大家講笑話的,走出人群自報家門,先彬彬有禮一番,再進入指責程式。
卻不想陳恪回禮後,竟沒問他為何指責自己仗勢欺人,而是冷冷地說道:“足下的文章在下拜讀過,文辭不錯,但所言不實,為何公然說謊?”
聽這話李名文愕然,陳恪不按常規出牌。
再聽陳恪說道:“你既自稱洛陽白馬學院的舉子,為何擅自使用英雄一詞,難道你的老師沒教過你嗎,英雄豈是什麼人都可用的?”
說到這陳恪大聲說道:“英雄,是為我大興王朝、大興百姓做出卓越貢獻之特定人群的統稱,你來告訴我,你為大興王朝、大興百姓做出什麼貢獻了?”
陳恪連續三問,讓李名文不知所措,他答不上來。
而陳恪淡淡地說道:“似你這般學識,今年會試是考不上的,還是回去多看看明理的書籍吧。”
說完這話,陳恪再次轉身欲走。
他給李名文定性了,這個定性將直接影響到考官對李名文的態度,這就是名人效應。
陳恪認定李名文的學識一般,還真沒有哪個考官敢給他翻案。
尤其殿試一關是由李禎親自主持,李禎會讓他過?
大家不相信,李名文也不相信。
這就讓他很難受了,這個局面與他的計劃背道相馳。
他的計劃是想透過誇大西方文明來標新立異抬高自己。
他知道大興王朝的文人士子關起門來讀書,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卻不想遇到了陳恪。
陳恪的一篇文章、一通講學讓他陷入到被動狀態,被扣一頂“說謊”的帽子讓他失信於人。
在這種情況下他就必須反擊,利用愚弄百姓的辦法給自己扳回一局。
這一局若勝,他的大名必將名揚天下。
按這個思路他做了,卻沒想百姓的反應平淡,看他的告示好似玩笑。
又被陳恪連續三問,如他任由陳恪走人,將再無機會。
於是大聲說道:“陳恪,你不是要與我論辯嗎?現在我倆就進行論辯。”
聽這話眾人訝異,李名文真敢跟陳恪論辯啊?
而陳恪停下腳步,轉身對他說道:“以你的學識...”
說到這他頓住,兩眼望向人群外,大聲說道:“你的後臺來了,與他們論辯一番,我倒是很感興趣。”
聽他說話,眾人轉頭向那個方向看去,只見三個黑袍白面板站在人群外往裡看來,見大家一起看來不禁微微一怔。
而李名文立刻說道:“這三位神父是我朋友,與我一起來到大興王朝,與你我的論辯無關。”
而陳恪笑道:“你從西方列國回來,豈不知西方列國的文化主流是宗教文化,有神父在此,還輪不到你來與我論辯,除非你要與我論辯的是華夏文化。”
陳恪所言讓李名文僵住,他與陳恪論辯華夏文化,就直接否定了自己的那幾篇文章,做實說謊的帽子。
這麼一想,他就轉身擠開人群,走到那三個白面板面前低語幾句,轉身喊道:“神父願與你論辯,我來翻譯。”
他賭陳恪不懂拉丁語,透過翻譯站在有利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