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廣的一副沈葆楨照片經夏威夷大學榮休教授馬幼垣先生辨識發現存在問題,本圖這張沈氏畫像才是沈葆楨的真容。相關考證見馬幼垣:“讀中國近代海軍史札記”,載於《九州學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夏季刊。
(12)趙烈文:《能靜居日記》。關於沈葆楨與曾氏的矛盾,目前以龐百騰論說較詳,見所著《沈葆楨評傳》,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6…97頁。
(13)關於福建船政早期應該稱為船政而不能稱為船政局的觀點見陳道章:《船政研究文集》,福建省音像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161頁。
(14)《左宗棠全集》3,嶽麓書社,1989年版,第335頁。
(15)《船政奏議彙編點校輯》,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頁。
(16)《船政奏議彙編點校輯》,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6頁。
(17)《船政奏議彙編點校輯》,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7頁。
(18)《左宗棠全集》3,嶽麓書社,1989年版,第335頁。
(19)德克碑、日意格活動的日期、情況,見近代史資料叢刊《洋務運動》5,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1…63頁。另,法國學者巴斯蒂(Marianne Bastid)的論文“福州船政局的技術引進”對此也有述及,見《船政研究集粹》,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編印,第104…117頁。
(20)《船政奏議彙編點校輯》,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頁。
(21)《船政奏議彙編點校輯》,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6年版,第23…25頁。
(22)《船政奏議彙編點校輯》,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頁。
(23)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洋務運動》5,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4頁。有關吳棠與船政的矛盾,詳細論說見'美'龐百騰,《沈葆楨評傳》,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75…183頁。
橫空出世——“萬年清”級炮艦
第一號輪船建造
1867年11月7日,比洋員監督日意格晚到了一個月,從法國僱傭的第二批洋員抵達馬尾。與上一批不一樣的是,這次到來的洋員人數雖然只有四人,但都屬於高階職員,其中尤以原法國羅什福爾船廠的工程師達士博(Trasbot)最為重要。這位法國人實際上是船政擁有的第一位真正的造船專家,也是船政第一位總工程師,對船政的早期設廠、造船均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1)
船政洋員的辦公場所
達士博到任後立刻為營造第一號輪船開始忙碌,在廠區江邊搭建起臨時的板棚,將從法國帶來的船政第一號輪船圖紙按照1∶1比例放樣繪製到地板上。達士博手把手向中國工人講解,日意格則當起了法文翻譯,不厭其煩地向中國工人說明安裝方法,“分行佈線,細如繭絲,凡船身所有鬥榫銜接處莫不有圖,各不相混,曲直、尺寸志以洋字,令中國木匠一一辨識,俾按圖仿造,可以不煩言而解”(2)。由於當時第一號輪船的材料幾乎都是在國外製造成型後運來中國的,因而達士博實際是在指導工人們如何組裝。
正在搭建肋骨的第一號輪船。從簡陋的船臺、板屋建築,可以看到船政創始時的艱辛,體會其成功的來之不易。
建造輪船所需的船臺也很快開始搭建,工人們用原始的打樁方法,站在雲梯上,數十人奮力拽動七百斤重的鐵錘,將一根根長達6至10米的木樁慢慢砸入地裡,夯實船臺的地基,“星羅棋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