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固其基”。而後再在這塊特別加固的地面上交叉疊放枕木,枕木間用長一米多、直徑十厘米的鐵釘釘連,架成一個前高五米餘、後高半米餘、長達76。8米的枕木船臺,船臺兩側另有巨木支撐。1868年元旦來臨之前,12月30日船政第一座船臺大功告成,其餘三座相似的船臺也陸續興工。(3)
冬天的馬江之濱,數里之內都可以聽到船政廠區傳出來的打樁聲,工人們喊著號子,拎動巨錘,夯實的不僅僅是船政的基礎,也是近代中國邁向海洋的基礎。
1867年12月13日,第一艘從法國裝載船政訂購物資的帆船到達馬尾。數百人用了二十多天時間,將火鋸、鑽鐵機、劈鐵機等一件件祖輩們完全沒有見過的古怪傢什,以及建造第一號輪船所需的鐵片、鐵條搬運就位。到了歲末,在香港等地訂購的船材木料也開始運到,日意格、胡雪巖從上海、江浙等地招募的129名工匠、水手,也陸續到廠,萬事俱備。
1868年1月18日,同治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是一個永遠值得中國人銘記的日子。這一天船政廠區旌旗獵獵,雖然時近歲末,馬江之畔卻還依稀是秋意怡人。船政大臣沈葆楨朝服冠帶,偕同洋員監督日意格、船政總工程師達士博等一起祭告天后媽祖,用這一極為中國化的儀式開始了船政第一艘輪船的建造。而後,沈葆楨與船政提調周開錫、夏獻綸等一起將第一號輪船的第一截龍骨捧上船政的第一座船臺,“聞者皆歡聲雷動,手舞足蹈,出自至情”。從創議開始,歷經四年光陰,在一片空地上一無所有起家的船政正式開始了蒸汽艦船的建造。(4)
晚於第一二批洋員,德克碑在法國料理完機器裝運等事務後,於1868年4月11日帶領最後一批外國僱員回到馬尾,計洋員5人,工匠17人。(5)連同此前到達的兩批,以及其他陸續報道者,共計45人,另有女眷8人,孩童4人,這批洋員工匠成了船政早期的技術骨幹。(不久之後,德克碑對屈居於資歷、專業知識不如自己的日意格之下表示不滿,兩名洋監督的關係出現危機,沈葆楨傾向於支援日意格,德克碑遂離職前往西北投入左宗棠營中,日意格另僱法國海軍軍官斯恭賽格E。D。Degonzac作為自己的技術副手)(6)
進入暑期颱風季節,福建沿海多大雨、風暴,6月19日,船政面臨了一次嚴重的自然災害。當天晚上9點以後,西南風驟起,狂浪撲岸,正在營造第一號輪船的船臺右側前方,一塊寬約130米、縱深30餘米的江岸坍塌入江,形勢岌岌可危。警訊傳來,沈葆楨立刻親率官員、伕役奔向江岸,在船臺外圍江岸趕釘入三層木樁加以保護,最終化險為夷,後來又將江岸全部改為石岸加固。(7)從船政至此的建設來看,無論是人禍天災,可謂歷經坎坷,如若不是掌事者有堅定的決心,很可能船政事業幾次就會中道夭折。
由於大量材料都是來自海外的現成品,第一號輪船的建造過程更類似於在外國技師指導下的裝配學習過程,透過組裝來熟練中國的工人。1869年2月7日,沈葆楨上奏清廷,報告第一號輪船的船身已經完工。在報告中沈葆楨用了大量細緻的技術語言,對成果的來之不易做了說明。
由於第一號輪船的結構是全木質,需要選用大量合適的木料作為船材,然而臺灣的樟木產自深山,難以運出,總工程師達士博於是親赴暹羅購買柚木。1868年10月11日第一艘運木船“華德西樂”從暹羅運到柚木五百餘節。沈葆楨、日意格立刻組織第一號輪船船體施工,然而後續的運木船卻遲遲不至,於是被迫前往廈門和香港的外國船廠商購木料,但是數量極為有限,“雖俱陸續到工,而撮壤涓流,隨到隨盡”(8)。這種捉襟見肘、左騰右挪的日子過了兩個月後,12月4日後續的第二艘暹羅運木船“麻勒阿三丁”到達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