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安的話,趙禎和文彥博都覺得不好了,為了對付西夏,把千年國策都給改了,損失也太大了吧!
文彥博注意到了灤州,他眼前一亮,果然,王寧安不是個老實人,這小子是給自己爭取利益呢!
趙禎倒是關心另一件事情,“王卿,你說的或許有作用,只是眼下朝廷每年收1800萬貫鹽稅,而且都是看得見的錢!按你的辦法,沒了鹽稅,朝廷又該如何?”
錢!錢!錢!
趙禎很缺錢,對付遼國要錢,修長城要錢,修都城要錢,對付西夏,還要錢!!!
滿世界都是伸手管趙禎要錢的,王寧安這小子居然慫恿趙禎放棄鹽稅,簡直瘋了!
“其實臣覺得放棄了鹽稅,未必會降低朝廷歲入,沒準還會增加。”王寧安見趙禎不信,他只好打包票,“臣有十足的把握!”
第451章 趙禎很支援
很多人有個誤區,以為宋代的財政收入很高,稅收制度很嚴密,商稅也佔了財政的大頭兒,就認為宋代商人負擔很重,或者說,該收上來的稅都收上來了,其實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就拿眼下的大宋歲入來說,為了方便起見,按照每年一億貫算,其中實際的貨幣稅收只有四千萬貫不到,這還是王寧安折騰了許久,增加的結果。
這四千萬貫中,有1800萬貫是鹽稅,700萬貫是關稅,只有1500萬貫是各種商稅,而其中開封和平縣,兩地又佔了近1000萬貫,分到其他地方的商稅十分有限。
再仔細分解其中的細項,就會發現所謂的宋代商稅,和後世常見的增值稅、印花稅、營業稅等等,並不相同。
宋代稅收當中,最主要的是專賣所得。
鹽是其中的大頭兒,另外銅、茶、酒、鐵、糖,錫,馬、牛等等,朝廷透過撲買的形式,將特許經營權交給某些大商人,這些商人向朝廷繳納一筆錢,朝廷只負責維持市場秩序,商人自負盈虧。
宋代的商稅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過稅”,一種是“住稅”,所謂過稅就是沿途路過某些關口,需要繳納稅金,不多,每千文交20文錢,住稅則是販運到了市場,進駐商鋪,需要繳納的稅,有點類似營業稅的性質,千文交納30文。
合起來兩項是百分之五,看起來並不高,可實際上操作起來漏洞非常大。
比如過稅,一路上不可能只是一個關卡,每過一個就要繳納一次,至於住稅,縣衙收完了,知府衙門收,知府衙門收了,場務還要收,實際上的商人是很憋屈無助的。當然在任何時候,都有一些特例比如士人!
從神宗皇帝開始,大宋准許部分官戶減免兩稅,當然,大宋朝廷還是很謹慎的,設定了種種限制,但是很多事情只要開了口子,就會如決堤的洪水,滔滔不斷。
士大夫不會親自經商,但是他們可以讓自己的親族,或者家丁去經商,坐享乾股分紅。而親族家丁又會打著他們的旗號,躲避徵稅……總而言之,大宋的財稅政策在歷代算是最好的,但絕不是完美無缺的,相反,漏洞一大堆,否則拗相公變法的核心也不會放在財政上面了……
說了這麼一大堆,王寧安是怎麼打算的呢?
他主張把鹽業的專賣廢掉,透過增加供給,讓鹽價降下來,朝廷掌控鹽場,以後凡是商人,都可以到朝廷鹽場採購食鹽,運回本地銷售。
由於鹽價壓倒了極低的水平,私鹽就沒有了存在空間,朝廷抽取合理的稅金,王寧安估算過,大宋將近一億人口,每人每年,花100文吃鹽,其中30文交給朝廷,那麼朝廷能拿到的鹽稅就是300萬貫。
相比現在的1800萬貫,只有六分之一。
看起來朝廷是損失了不少,可是別忙!
以鹽為核心,朝廷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