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李貞又將兵在外之時起事,方有那麼一線的渺茫,從這個角度來看,魏王李泰近來的一切行為都可以解釋得通了,鬧不好老爺子沉迷丹術的根子也在李泰的身上,否則便解釋不通一向譏諷秦皇漢武求仙道的老爺子為何會突然間便迷上了方術。
“這廝好膽量麼?嘿,很是有趣!”李貞口中說著有趣,可眼神裡的殺氣卻濃烈得驚人,冷笑著站了起來,在書房裡來回踱了幾步,抿了下唇道:“父皇性子素剛,近來愈發如此,他老人家既決意要再徵高句麗,群臣只怕不敢言諫,縱使孤執意強諫,父皇也未必能聽得進去,此是怕是有些難為了,二位先生可有何高見?”
李貞這話表面上聽起來是在關心老爺子的龍體安康,實則是在問兩大謀士該如何應對魏王的行險之策罷了,兩大謀士都是心思靈動之輩,又豈會聽不出內裡的真實意思,只不過茲體事大,兩大謀士自不敢輕易表態,各自互視了一眼,全都沉默了下來,靜靜地思索了起來,良久之後,納隆率先開口道:“殿下欲揮軍平滅高句麗否?”
“嗯?”李貞聞言不由地便愣了一下,再抿心自問一番,這才發覺自個兒心裡頭並非沒有親自率軍平滅高句麗之**——自古有云:男兒胡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李貞打心底裡便是個爭強好勝的主兒,可自打從安西回京之後,李貞便再未經戰事,內心裡不免有些子發癢難騷,雖說高句麗那疙瘩地形地勢複雜了些,這仗並不好打,然則李貞卻有著絕對的信心能滅得了其國,概因李貞研究高句麗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了,也早就派出了不少“旭日”中的好手潛伏在了高句麗國中,真要率軍前去,雖不敢說手到擒來,可滅了此獠卻是板上釘釘之事罷。
“孤若不在朝中,卻恐諸王生亂,萬一父皇他……”李貞雖想滅了高句麗,然則卻並沒有打算在登基前行事,再說了,此時移民關東之事還正在進行之中,李貞實不願因戰事而影響到這等關係到大唐命脈之舉,此際聽得納隆發問,躊躇了好一陣子,這才有些子不甘心地回答了半截子話。
“殿下若是去了,須多久能勝之?”納隆並沒有接李貞之言,而是接著問了一句。
“這個……”面對著納隆的追問,李貞一時間還真不好給出個時限的——兵無常形,水無常勢,勝敗之道複雜多變,縱使李貞早已將高句麗沙盤研究得個爛熟在心,也早就有了相關之戰略部署,然則敵勢易變,又豈能事先料定,只能是隨機應變耳,當然了,大勢是不變的,勝利自是可期,然則說到時限,縱使李貞軍略過人,卻也不敢給個結論出來,沉吟了好一陣子之後,這才略帶一絲勉強地開口道:“去歲程名振經略遼東做得不錯,而今高句麗已是饑荒連連,然其國本卻依舊未曾動搖,孤若是真率大軍前去,亦非旦夕可下之,若無數月苦戰,恐難濟事矣,唔,少則半年,遲則八個月罷。”
聽得李貞給出了個大概的期限,納隆的眉頭登時便皺了起來,盤算了良久之後,這才緩緩地開口道:“八個月太久,若是殿下能在半年內結束此戰,某倒有一計能安內。”
“願聞其詳。”李貞一聽納隆有兩全之策,倒是頗為動心,眉毛一揚,緊趕著便追問道。
納隆扳了扳手指,微笑著解說道:“魏王殿下府中有護軍兩千,雜役中青壯也有四百餘,這些人其實算不得雜役,而是軍卒及江湖匪類偽裝的罷了,這便是兩千四的兵馬,外加其城外的數處別院中還隱藏著千餘人馬,其在京師中的人馬總數也就是三千五出頭罷了,並不足以起事之用,即便算上其安插在均州一帶的暗兵兩千出頭,攏共也不足六千,然,均州遠離京師,其要調兵入京自是無法大張旗鼓行其事,惟有分批潛來方是常理,真待殿下出兵之後,其再調動兵馬,所需時日至少也得五個月出頭,然則縱使有了這六千兵馬,也只是勉強夠用罷了,魏王若是真有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