嫻熟的。聞言微微一笑,輕描淡寫的說:“張年兄金榜題名獨佔鰲頭,瓊林宴上坐了首席,叫我望而興嘆。今天就容我放肆一次坐了這首席,圓了不能獨佔鰲頭的心願,張年兄意下如何?”
一句問話,又將皮球踢給了張天瑞。面對繞了一圈又繞回來的糾結,張狀元再次為難起來,答應也不是,不答應也不是。
而且方應物這話裡面,明明暗暗的還帶著對狀元由黑幕產生的諷刺,十分不好答話。
當斷不斷,反受其害!張天瑞咬了咬牙,不能在這樣猶豫不決了,不然就真好像自己心虛似的。若今天坐不了首席,自己這個狀元顏面何存?
兩害相權取其輕!張天瑞橫下心來便上前幾步,對方應物道:“聽聞三元相公商公是你的老師?敢問一句,商公與同年宴飲時候,坐的是什麼位置?在下不才,欲效法前賢。”
他這話裡意思,就是咄咄逼人的直接找方應物索要位置了。擺明車馬的說:無論如何我就是狀元,你方應物讓還是不讓?
方應物沒有正面回答,哈哈笑過後,在眾人矚目之下,卻吟出一首絕句:“吾家堂前栽有梅花數枝,我曾口占一首,忽然記起,請諸君斧正!
雪後何因梅有華,天留春色在方家;笑它桃李翻飛盡,可曾霜節老雲霞?”(未完待續。。)
ps: 第二更。
第四百五十三章 首席之爭(下)
在座的人都是當今世上最頂尖的讀書人了,又多是知道方應物事蹟的,有誰聽不出這首絕句裡的隱喻?
首先方應物是以梅花自比的,這很正常,以梅花自比的文人古往今來如恆河沙數,沒什麼稀奇的。
其次,開篇雪後兩字,大概指的是方應物殿試遭遇“重挫”。一個挾會元聲勢的狀元大熱門最後遭遇了黑幕,連三鼎甲都沒進,打擊可想而知,公論對方應物皆持有同情之意(連會試的疑點都被掩蓋了)。
第三,聽到“天留春色在方家”這句,便感到一股不屈的傲氣撲面而來。但眾人並不感到方應物狂妄,因為方應物當然有資本驕傲,方家父子兩魁元、兩翰林、兩詔獄,至少在當今士林是絕無僅有的。
而方應物本人在遭遇“沉重打擊”被貶為知縣後,並未就此消沉,鋤強扶弱、興利除弊,短短數月便隱隱然有那麼幾分青天跡象,京師百姓信仰之力也漸漸聚集,說一句“天留春色在方家”毫不為過。
第四,“笑它桃李翻飛盡,可曾霜節老雲霞”,放在別處可能還不知道說的是誰,但這個環境下就很好理解了,影射的就是站在作詩者面前的張狀元,就差直接點名了。
綜合起來回味,眾人便覺得這四句雖然短小,但意味無窮。特別是前後兩句看似各不相干,卻在氣場上又形成奇妙的融合,出現了鮮明的對比,反過來又讓對比的含義更加雋永。
只怕今日過後。“天留春色在方家”這盡顯名士風流的一句,只怕要成為方應物父子身上標誌性的詩句了。聽到這一句。彷彿有類似於聽到“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的感覺。
不過眼下終究是“酒肉”性質更多一點的聚會,不是純粹的文人雅集,眾人很快就從品味詩詞的意境中拔了出來,目光重新凝聚在方應物和張天瑞兩人身上。
其實這不僅僅是搶一個座位,而是一場戰爭,爭奪成化十七年辛丑科進士群體頭把金交椅的戰爭。
如果放在往屆,這應該不是問題,在科舉結束、初入官場的時期。狀元是當然的領袖人物。然後隨著歲月增長,再根據各人的官位和名望進行微調。
只是在本屆卻出了方應物這麼一個風雲人物,各方面幾乎全面性的壓倒了輿論口碑不佳的狀元張天瑞。。。。。。
方才張天瑞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