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時烈開摹寫崇禎皇帝的御筆“非禮不動”之先河以後;以後又相繼摹刻了神宗御筆“玉藻冰壺”、“思無邪”望著石刻上的崇禎皇帝的御筆,唐浩然默默的念著這四字,但話至嘴邊卻又變成了。
“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
心念著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的言語,早已意識到自己過於張揚的唐浩然,並沒有前往煥章庵去觀賞御筆,而是選擇了離開,不過在離開時,唐浩然卻還是朝著那石刻看去,不過這一次吸引唐浩然的卻是宋時烈留下的“大明天地,崇禎日月”,或許對於他來對,對於“反清復明”並沒有任何興趣,畢竟他不姓朱,但這並不妨礙他對明王朝這個漢人的最後王朝充滿著追思以及莫名的好感。這種好感來自於後世,而此時這種好感卻又因於華陽洞書院感受到的思明氛圍,而越發強烈起來,對他心態上造成的影響,甚至連他自己都未曾意識到,只是在離開時,心情相比於先前,反倒是更加凝重了。
在唐浩然一行走萬東廟後,回首看著“萬折必東”四字,這四字語出《荀子》,意為江河不論有多少曲折,也會向東流入大海,表明了朝鮮對明朝的忠誠,與“江漢朝宗”之意相同,
看著那四字,唐浩然的腦海中卻是浮現出五個字來。
“大中華思想!”
五字浮現時,轉身的瞬間唐浩然的唇角微揚,這正是自己欲喚醒的,不僅僅只是民族主義那麼簡單……一個帝國的構成從來不可能是一個民族!
這個帝國將是依據對文明的認同構成,正如同中國古代一般,自己所夢想的,不正是以中華思想為核心的“東亞文明”的振興嗎?
想要重現中國昔日的輝煌並不僅僅只是發展科技,同樣重要的是找回失落的中華文明,一個完全西化、甚至失去傳統文明的中國,有可能做為東亞的領導者嗎?有可能作為東亞文明的領導者,進而同西洋文明對抗嗎?
無論是對傳統妥協的功利思想也罷,亦或是後世的教訓,無不在告訴唐浩然一個事實——傳統文明是不可拋棄的,如果放棄了自己的文明,哪怕中國有真的富強了,那也不過是別人的文化延伸,對於一個民族而言已經毫無意義,正如後世那個世界上人數最多,歷史最為悠久的民族缺乏民族的歸屬感一般。除去身份證、學籍、簡歷這類東西上的兩個字外,還能有什麼能夠讓其想起自己的民族,他們甚至嘲諷自己的歷史、自己的文明,追捧著所謂的現代,所謂的西方,而那恰正是一個民族的悲劇——文明的滅亡,而文明的消亡才是真正的滅亡,那個在世界歷史中曾經強盛一時的文明,千年不倒的民族,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都變成了神話,一個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之根源,還是一個民族嗎?
心思沉著,唐浩然看著身邊的韓徹與李涵,只是身上的漢服,便讓他們義無反顧的割下了頭上的辮子,這種骨血中對傳統、對文明的認同,是刻入他們骨血之中的,自己想要推翻滿清,就理應將驅使這種文明觀以及民族觀,進而令其為已用,而不是高唱著無人能懂,亦無人能解的革命。
對於這個時代的中國社會精英以及百姓來說,他們能夠理解驅逐韃靼、匡復中華的道理,但卻無法理解革命,每一個時代都有著其時代自身的侷限。
“大中華思想!”
唸叨著這個詞,想到這個詞語背後貯藏的無盡潛力,唐浩然又想到了另一個人,自己的另一個學生,現在,他也應該快到仁川了吧!
(1:明清之際,華夏陸沉,一批明朝遺民流亡海外,他們使用永曆年號,即是對正統的承認。今日思來,數百年孤忠如此,怕也是舉世之罕見了。)
第58章 到海上去(第二更,求月票!)
“噠、噠、噠……”
清脆的馬蹄聲踏破田間小道的靜謐,